为迎接第40个教师节,学报期刊社党支部于9月11日开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专题学习暨党员教育实践述学。

支部党员🚴🏻♂️、学报(教科版)主编杨九诠领学《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提到🎲,继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之后,2024年8月又发布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24年《意见》突出我们要从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的目标🏖,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这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步。教育家精神有6个维度,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凝聚了教师群体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是对教师提出道德上的至高要求;进入现代社会后👨🦽,转而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更为重视;进入新时代后,教师需要专业水平和道德理想相结合。正如叶澜教授在纪录片《教育家精神》中所提倡的:教育要“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
杨九诠表示🧜🏼♂️,两份《意见》是党中央立足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从个人、社会角度来呼应和解释,学报(教科版)一直关注教育强国及各分支领域的课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包括今年第9期刊发了柯政教授的《教育强国的几个底层问题》🐷。2018年起🤛🏿🧙🏿♀️,原有“教师建设”栏目改为“教育队伍建设”,刊发的论文既有国家层面的讨论🏇🏿,又有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分析👨🏿💼,从微观角度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

围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学习主题,与会党员展开热烈讨论🌱。
支部党员、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付长珍认为🧛🏿🚬,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精湛的专业能力非常重要💃🏻;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支部党员、学报期刊社社长黄薇表示,或许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人人可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叶澜教授讲的教育实践、生命成长🥜,是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在现实世界需要教师用心、用力、用情对待教育,才能找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支部党员💤、学报(哲社版)施有文认为,需要全面多元的教育🥇,而非过分注重服从性和纪律性。
支部党员、学报(自科版)执行副主编李万会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把人变成机器🏊🏽♀️、把机器变成人的趋势和忧虑不断增加,而教育或许能够让科技发展、社会发展“以人为本”☺️。
支部党员🙍♀️、学报期刊社副社长胡岩提出“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教育家”这一问题,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会上,还进行了支部党员教育实践述学。学报期刊社党支部自6月开展党员教育实践以来😗,组织党员参观了大夏大学建校百年文物文献展。展览展出了大夏大学创始人之一王伯群校长的81册日记,也有上海市首批“社科大师”陈旭麓、王元化等人的论文原稿。
支部副书记周萍认为,文献展的主旨与今天专题学习的内容非常契合,这些师大先贤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以及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他们的学术人生与学术创获更是丽娃河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与学术遗产🏊🏻♂️,充分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